重陽重劃區

  三重居於淡水河西岸,位處台北盆地中央,土地面積為16.317平方公里,與繁華的艋舺、大稻埕僅一水之隔。光緒十二年(西元一八八九年)劉銘傳擔任台灣首任巡撫時,為了鐵路通行,曾於三重與大稻埕之間搭起淡水木橋(台北橋的前身),透過鐵路的搭運往返,促進三重農產貨物的流通。由於淡水木橋橋基不穩,常為大水所沖毀,修不勝修,因此在十年之後,日本人統治台灣時期,決定將鐵路改道,自此三重的鐵道走入歷史,再也聽不到火車嗚嗚的氣鳴聲。

台北鐵橋  資料來源:戀戀三重埔

根據最早的文獻記載,明鄭時期(西元一六六一年),三重為平埔族武灣社漁獵定居的地方,早期開發是以新莊的頭重埔為首(閩南人稱平坦且未開發之地為埔)、其後沿著河的下游拓殖的聚落稱為二重埔(今頂崁地區一帶),三重埔則是最後開發的一段新生地,所以三重的地名是一段先民的拓荒史。本市於民國三十六年四月一日與蘆洲鄉分治設三重鎮,五十一年正式升格為縣轄市。

三重在日據時代,曾是台北最重要的香花、柑橘等農作物的產銷集散地,那時對岸大稻埕正值茶葉的興盛期,為供應茶商製作香片所需,本市曾在近三十八公頃的土地上,大規模的栽種茉莉、秀英、黃梔等芳香馥郁的香花,來支援精緻茶葉的外銷。至於曾貴為本市最重要的經濟命脈-柑橘與蔬菜,則因為糧食增產政策的施行,而全面減產終至消失。

種植香花  資料來源:戀戀三重埔

素有台北市衛星城市的三重地區,近幾年在重陽重劃區釋出建地後,成為建商推案集中地,據房仲業者推估,重陽重劃區推出案件至少340件,市場競爭頗為激烈。重陽重劃區,全名為「三重重陽橋附近地區市地重劃區」,該地原為一般農地,開發主因乃是為了配合經濟部水利署治洪,由台北縣辦理三重堤防、二重疏洪道防洪等一連串工程,重新變更都市計劃,所進行的重劃開發計畫。

該重劃區在二年多前才完成重劃,位置在三重行政區北部東側,鄰淡水河,大致範圍為下重陽橋以北,由仁義街、三信路與環河北路圍起,北至蘆洲市交界間的範圍,規劃兼具學區、公園、環境等整體利多。由於環河北路一帶與大直重劃區同樣有河岸景觀,加上同樣重劃區的環境優勢,故在此推案建商常以「新大直」稱之。重陽重劃區面積60.22公頃,其中住宅用地31.48公頃,僅佔整體重劃區一半比例,密度甚低,其餘用地劃設為商業區3.1公頃、加油站專用區0.15公頃、國中預定地2.5公頃、公園用地1.8公頃、兒童遊樂場用地0.96公頃、環保綠帶3.91公頃、計劃道路及人行步道面積約14.11公頃,合計公設用地約25.47公頃

建設中的重陽重劃區

建設中的重陽重劃區

建設中的重陽重劃區

建設中的重陽重劃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