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六月出版

篇名

作者
淺述可改變學生行為之六種策略 沈鶴子
如何實施個案研究 林金穗
標點符號大補帖 何元亨

 


淺述可改變學生行為之六種策略

沈鶴子
理學自西元一八七九年已邁進了研究個體的行為,近百年來研究對象更由個體意識的領域進而發展至研究個體行為的改變;他們藉由動物實驗歸納出的許多學習理論為基礎,研究出有效的改變人類個體行為的技術,包括良好行為的增進及不適當行為的矯治或根除。

        當今的小學教育,教師們所面對的一群活潑學生也因個體生長與成熱
的不同,加上後天學習環境的迥異,也就會出現許多受歡迎的行為或應改變的行為。雖然心理學家所研出的行為改變原理或策略是針對智能不足兒童及精神病患,但有些策略卻很適合應用於學校的一般兒童。茲略述於後

一、積極增強:對個體的受歡迎行為,給與他所喜愛的獎賞(正增強物),用來加強
        受歡迎行為再度的出現或持續保持,進而養成良好的行為或習慣。如成績考查成
        績優良或有進步得到獎狀、獎品的鼓勵,讓學生感受到成就的喜悅而願意繼續保
        持好成績而不斷的努力。

(一)連續增強:學生一有受歡迎行為出現立即給與獎勵增強。不受時間、次數的限制。

(二)間歇增強:對於學生好的表現不是每一出現即給與增強。

a、固定比率增強:按件計酬的方式,規定累積多少次數了給與獎勵增強。如為對幾題給
      一增強物,積滿幾點換一獎品等。

b、不固定比率增強:施給增強物也以反應次數為準,但所依據的反應次數並未固定。
      如約定答對五題給一顆糖,但在小明答對三題時,老師可認為題目較難就給增強
      物,或者在六題時再給增強物。因為比率不定,學生要有耐心的認真下去。效果較
      固定比率好。

c、固定時距增強:以固定的工作時距分配增強的分量,即每當學生在特定時間內有預
      期的表現,即給增強物。如老師要不守秩序的小明安靜的坐在位置十分鐘即給一顆
      糖,小明做到了就給一顆糖。

d、不固定時距增強:每一次增強物的施給,以不固定時距為準,隨時變化,有快有
      慢,讓學生時時努力才不會錯過報償機會。如老師要小明安靜坐在位置上,「平
      均」每隔十分鐘給與增強,所以老師可以在七分鐘時或十五分鐘等不定時給,如果
     小明要想得到他喜愛的獎賞就要好好的安安靜坐在位置上。

        以上四種的增強方式,以不固定方式較固定方式效果較佳,在欲鞏固學生的行為習慣時應可採用,但是:不固定增強方式使用的時期要在好行為習慣發生後期實施,便其根深蒂固。千萬不要在好行為表現才開始即使用。

二、消極增強:透過厭惡刺激(負增強物)來強化受歡迎的行為或藉停止不喜歡的厭
        惡刺激引誘受歡迎的行為出現,進而養成良好行為的形成。如小華愛捉弄鄰座同
        學,教師限制他二天的下課時間之自由,但他可找適當機會幫忙鄰座同學或主動
       做班級事務,得到部分下課時間的自由。亦即給與將功贖罪機會,促使改過自新。

(一)逃離制約:使用厭惡刺激,引發受歡迎行為出現。如上美勞課時,有新舊剪刀供學
      生使用,小明總是搶新的,引起大家不滿。於是:當小明伸手拿新剪刀時,老師立
      刻用棍子敲其手或用尖物刺痛他的手,小明怕痛,不得不拿舊剪刀使用,幾次以
      後,小明習慣使用舊剪刀。此法需使用到厭惡刺激,故受人道主義者批評。我們要
      小心運用或不用
       。

(二)躲避制約:當學生聽到某一特定信號後,立即表現受歡迎行為,即可免承受厭惡刺
      激。如學生在課堂上寫老師出的練習題,老師巡視排行間,發現小明有錯誤的地
      方,馬上給予提醒,小明得以及時發覺而改正,免受老師以紅筆打X
扣分。小明
      免受厭惡刺激而有好成績,對自己增加信心,更喜歡寫練習題。

三、處罰:學生表現不正當行為時,直接施給厭惡刺激或剝奪其正享用的正增強物,
        使不受歡迎行為減少或消滅。

(一)懲罰:學生出現不受歡迎行為時,立即施給厭惡刺激。如小明交不出回家功課,被
      打手心。此法也用到厭惡刺激但並沒有能將不受歡迎行為改變為受歡迎的功效,也
      就讓各界人士皆認為不宜使用之。

(二)隔離:學生不受歡迎行為出現時,立刻撤銷他正享用或將享用之正增強物。如全班
      觀賞卡通影片時,小明作弄同學,老師發現後即刻要他站在門外,剝奪他看他愛看
      的卡通影片,促使他不受歡迎行為不再出現。

(三)訓斥:學生不受歡迎行為出現時,老師出聲恫嚇,讓他減少不受歡迎行為出現。

        隔離與訓斥二種方式,消極性較強,所以:老師施用此種方法後,應及時讓受處罰學生能有受歡迎行為表現機會,藉機給與正增強。

四、消弱:經由增強所遞加的某一行為出現率,可能因該增強效果的終止而遞減,此
        種現象為行為的消弱。學生的不受歡迎行為亦可藉消弱的原理使之改變。

        小明的成績不算好,常在課堂上扮鬼臉、推擊鄰座同學、搶拿同學簿本、敲擊桌面等現象,老師一發現,生氣的大叫小明,引得全班同學目光集於其身,小明笑了,因他的技倆得逞,那麼:他的行為不獨無法改善進而變本加厲。如果老師裝作沒看見,不對他的行為多加注意,利用隔離策略,並日進一步安排給小明有良好行為的表現機會,適時施給正增強,這樣一來,不僅小明的不受歡迎行為可望由消弱的策略得以改善,更可能有受歡迎的行為出現。

五、類化:利用「愛烏及屋」、「杯弓蛇影」等現象之原理,改變或支持學生的行
        為。例如:小明很喜歡聽老師講故事,無形中他願意親近老師,最後成為
        老師喜歡。好的行為習慣可望借由老師的鼓勵養成。

        又如:小明看見老師,喊了一聲早,老師馬上回答,小明你早,你真有禮貌,順手摸摸小明的頭,小明受到這樣的增強以後,下次再碰到其他的老師也會打招呼。如果每個碰到小明的老師都能施給正增強,則小明的好行為習慣就會鞏固。

六、逐步養成:在發展一段新的行為過程中,連績分段增強與終點行為最接近的一串
        反應,並逐步消弱先前發生而目前已不關緊要的分段反應,一直到終點行為建立
        為止。

        小明上學總要遲到三十分鐘,老師要求他,只要遲到二十分鐘就有獎品,小明果然只遲到二十分鐘,老師立即施給增強,如約給小明喜愛的玩其。老師再要小明如果只遲到十分鐘將再給獎品,如果小明達到只遲到十分鐘才施給增強,否則即不理他(消弱),如此一步一步達到不遲到的地步。按著再利用其他策略鞏固上學不遲到。

        學生的行為改變方法或策略,在專家、學者所著書刊內或教師們的教學經驗中實在很多,以上所提之六種策略只是諸多策略之一部份,使卻能運用在我們周遭的一般學生。

        我們的學生活潑天真,這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們之行為,莫不讓教師們努力思索,想找出最好的方法幫助孩子棄惡趨善,化頑冥趨於乖巧。策略、方法何其多,只待教師們巧妙搭配運用。

        最後:尚有一個最直接,也最有效的策略,它是:教師的一言一行皆是學生模仿的依據,具有示範的作用。是故,當教師的我們,不獨只是有「春風化雨」的力量,尚有「潛移默化」的功夫。我們怎能不覺得驕傲?又怎能不懂言慎行?

 

[第一輯][第二輯][第三輯][第四輯][第八輯]

 


如何實施個案研究

林金穗
一、前言

案研究運用的範圍相當廣泛,可簡界定為:在某種情況下,有關於個人或特定事物的一種報告。這種報告是指經由主觀的對個人行為或情境的描述、解釋或評判,而非對問題的直接反應,應用在心理學和輔導上,主要是針對個人在某種情境下的特殊事件,根據所收集的相關資料,以從事系統的分析、解釋與推理的歷程。

        身為一個老師,快樂的教學生活是我們所期待的,「我每天精神奕奕地來到學校,卻精疲力竭的回到家裡」相信是很多老師所曾有過的經驗。所以教師需具備足夠的輔導知能與技術,以處理學生的問題行為,尤其是個案研究在學校輔導工作上是很重要的一環。輔導的對象雖是全體學生,但是對於某些適應欠佳或學習困擾的學生,必須給予特定的處理,針對其所發生的行為或事件,利用客觀及科學化的方式收集有效的個人資料,再據此作為診斷及推理的依據,藉以提供正確的輔導策略,助其解決問題,以達到最佳適應。

二、個案研究的目的

        個案研究的目的可簡單歸納為四個:

()解決問題:

        個案研究問題可以幫助個人或事件獲得問題解決的途徑。例如,在學校中,教師或輔導員可以透過個案研究歷程,了解學生的行為或人格問題,促進學生的自我瞭解,以提供適當的輔導策略,藉以幫助學生解決個人問題或個人人格問題。

()促進了解:

        從個案研究過程,透過各種方法收集有關個人或某些案例的有效資料;藉以清楚了解個人行為及事件發生的導因,有助於輔導員或其他從事個案研究者了解相關的資料,以促進問題的解決。

()提供假設的來源:

        經由個案研究的相關資料,藉以提供建立各種假設,作為驗證及推理問題之來源。

()提供具體的實例:

        從個案研究的歷程,可以獲得許多處理個案的方法及原理原則,以及解釋及分析個案的典型行為,促使研究理論與實際應用之配合。

三、個案研究的對象

        兒童偶而一次犯錯,我們不必即以個案來處理,但假如連續發生數次或經常性的,即應以個案來研究,以便協助他澄清自己,改變行為。

      學生的問題行為約有下列幾種:

()擾亂教室常規:

      東張西望、上課愛講話、擅離座位、作業常遲交…

()偏差行為:

1、外向性行為:逃家、逃學、打架、說謊、偷竊、破壞、粗語辱罵、恐嚇、勒索…。

2、內向性行為:畏縮、害羞、過分依賴、緊張、嫉妒、自殺行為…。

3、偏差習慣:出怪聲、吸食藥品、咬指甲、吸吮拇指…。

4、焦慮症候:由過度焦慮引發而來,如坐立不安、發抖、表情緊張、嘔吐、歇斯底里、頭痛、強
      迫性行為等。

()人際關係不佳:

      不守秩序、搗蛋、常欺負同學、無理取鬧、自私自利、愛出風頭、隨便拿人家的東西…。

()學習適應問題:

      成績低落、缺乏學習動機、不寫功課…。

四、輔導策略:

()教師在課堂上常用的管教方式有:

1、打   2、責罵   3、規勸、警告    4、忽視、不理會   5、瞪眼   6、罰站   7、不准下課   8、榮譽
      卡、加減分、代幣制

()個案研究中常用的輔導策略則有:

1、積極增強:口頭或增強物的獎勵…。

2、負增強:不准下課或上體育課…。

3、行為改變技術: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頻率。

4、價值澄清法:澄清自己、改變行為。

5、角色扮演:由角色的揣摩去體驗自己或他人的感受。

6、補救教學(導生制度、學習夥伴):針對低成就及學習障礙的學生。

7、個別及團體諮商:在小學層次上應屬於個別晤談及團體討論。

8、小團體輔導:經由團體活動中去察覺自己。

9、沙箱、偶劇、音樂、美術…等治療。

五、個案研究記錄的撰寫

        個案研究記錄的格式不一,如索引法、排順序法、檔案另類法、連結法、敘述法等。以下僅就學校中傳統式的個案研究報告格式,介紹如下:

()基本資料:姓名、性別、年齡、班級。

()個案來源:自己尋求、他人轉介或其他關係。

()背景資料:父母及家人年齡、教育程度、職業等。

(1)家庭狀況:家族表、家庭氣氛、家庭經濟、管教方式、居住環境…

   (家族表)

(2)生長史:

1、身心發展情形:健康、智能、個性、嗜好…。

2、學校生活:包括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成就、人際關係…。

3、社會生活:校外生活、與朋友交往關係…。

4、各項測驗與調查結果、智力測驗、人格測驗、成就測驗、問卷調查…。

()主要問題敘述:具體描述案主的偏差行為。

()分析與診斷:分析所搜集的資料、針對主要問題做診斷。

()輔導策略:研擬有效的輔導策略。

()輔導過程:將每次輔導經過完整記錄下來。

()輔導結果:輔導告一段落後,將輔導結果做一整理。

()追蹤與檢討:檢討輔導過程中的每一步驟或特別的事件,如追蹤其後續情形。

六、給老師的幾點建議:

1、對於個案資料務必保密,更不可在辦公室公開談論。

2、並不是每一個個案都會輔導成功,有些個案必須長期輔導,如遇升級、轉學或畢業,宜審慎
      研究銜接輔導及資料轉移的問題。

3、輔導中遇到困難,針對個案需要,可尋求校內外的協助,甚至轉介給其他老師或機構。

4、輔導個案宜注意教師本身的能力與分際,對於案主家庭中的糾紛,不宜介入。

5、專業知能及輔導新知的進修相當重要,應多參閱相關的書籍或期刊。

6、如對案主行為有醫學上的疑慮,宜建議家長帶至醫院做檢查或鑑定,是否有生理上的疾病或
      障礙。

結語

        要輔導一個學生使其轉變,絕非一夜之間的事,那是要付出極大的心血和愛心的,也往往無法預估其成效,因此個案研究應充份運用人力,多爭取校內外其他老師或機構的支援,成立一個輔導小組,集思廣義,研擬適當的輔導策略,輔導成效方能事半功倍。

 

[第一輯][第二輯][第三輯][第四輯][第八輯]

 


標點符號大補帖

何元亨
言和文字是人類情感溝通的工具。一篇完整的文章中,除了文字可以充分表達文章的主旨外,適當使用標點符號更可以使語意、文意表達得更加明確,也助長文辭的氣勢或神態。

        寫文章假使都不加標點符號,可能會被誤讀、誤解,甚至鬧笑話。         譬如:有一個小朋友帶了大飯盒。他說:「我今天帶了一個大便當,做午飯吃。」假如他沒有正確使用標點符號,便可能被誤解為「我今天帶了一個大便,當做午飯吃。」

        又如老師問:「誰要這張發票?」有個小朋友回答:「不要,給別人。」如果不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可能會被誤解為「不要給別人。」由此可見標點符號正確的應用在文句中,是相當重要的。

        常用的標點符號有十四種,現在分別將標點符號的名稱和用法介紹給小朋友,並舉大家學過的課文為實例。

一、句號(。)

        文句已經完整的表達,而且語氣已經完足的句子,句末可以加句號。

例如:「我的家在鄉下。」「家的房子就在小河邊。」(三上國語第五冊第一課《我的家在鄉下》)

二、逗號(,)

        在較長或較複雜的文句中,因為語氣的關係,必須要停頓、分開、重讀的地方,都可以用逗號將文句分開。

例如:「這時候,晚風徐徐,一輪明目,正高掛天空。」(五下國語第九冊第六課《月蝕之夜》)

三、頓號(、)

        凡是接連使用而並列的同類詞或短語,表示文句語氣 短暫的停頓,必須用頓號分開。

例如:「他做不成大公雞、綿羊,也做不成大白鵝、小鳥兒,只好躲起來。」(六上國語第十一冊第五課《模仿貓》)

四、冒號(:)

        凡是在總起下文或總結上文,或提出引語的地方,可以加冒號。

例如:「進了拱門,就看見左右兩側各有一座朱紅色的巨大建築:一座是國家音樂廳,一座是國家戲劇院。」(四下國語第八冊第十八課《中正紀念堂》)

五、問號(?)

        凡是在表示疑惑、發問、反諷或驚訝的地方,都用問號。

例如:我輕輕的說:「爸爸,您看什麼書啊?」(四下國語第八冊第十四課《夜來風雨聲》)

六、分號(;)

        用在兩個獨立句子的中間,使上下兩個關係非常密切的句子聯貫起來。或者是一句中並列的短句,或文句成對比的複句。如果只是用逗號或頓號,還無法把文句的意思完全表達清楚,必須用分號將句子分開,才能夠使文意表達更清晰。

例如:「祖先堂前,點上紅色的蠟燭,燃起濃郁的香煙;案上陳列著鮮花鮮果,還掛著紅色的帷幔。」(五上國語第九冊第二十一課《快樂過新年》)

例如:「勤勞能幫助農人,使他收穫豐富;幫助工人,使他產品精美;幫助商人,使他貨物暢銷;幫助學生,使他成績優良。」(四下國語第八冊第十七課《勤勞和懶惰》)

七、驚嘆號(!)

        凡是在帶有喜、怒、哀、樂等情感,或是表示願望、讚美、感嘆、命令、稱呼等語氣的詞句末尾,都用驚嘆號。

例如:「我們知道:要怎麼收穫,就要怎麼栽!」(五上國語第九冊第五課《少年頌》)這句話表示感嘆的語句。

八、夾注號(

        用在夾注文字的前後,表示說明或解釋文句的意思。

例如:「咸豐四年(西元一八五四年)畢業的前夕。」(六上國語第十一冊第二十課《容閎》)

九、引號(「」或『』)

        「」是單引號,『』是雙引號。凡是在引用別人的文句或敘述對話的辭句、特別的提示語,性質或特別著重用的語句,在起始和末尾或前後,都要用引號。

例如:大家在一起為了同一目標,同心協力做事,這叫做「合作」。(三上國語第五冊第十一課《合作的重要》)這句是特別著重用的詞句。

例如:爸爸回答說:「一點,一橫,一撇,就成了一個厂字。」(四下國語第八冊第七課《猜謎語》)

十、破折號(|)

        用在語意突然轉折或語氣忽然轉變的地方,或者語句前後意思不相銜接的時候。

例如:她在革命中做了假新娘,後來嫁給了劉梅卿,又成了真新娘─真正的「革命新娘」(五下國語第十冊第九課《革命新娘》)

十一、刪節號(…)

        凡在文辭有省略的地方,表示刪去詞句,或語氣沒有完結的地方,都用刪節號。

例如:「你吃的食物,穿的衣服,睡的床鋪,搭的車子,坐的桌椅,用的紙筆…。」

十二、私名號(|)

        標注在專有名詞的旁邊,直寫時加在左邊,橫寫時加在下邊,表示這是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種族名、機關名等專有名詞。

例如:「孔子春秋時代的魯國人。」(五下國語第十冊第十二課《孔子談孝》)

十三、書名號(  )

        凡在書名、篇名和報章、雜誌等名稱的地方,都可以加書名號,直寫時加在左邊,橫寫時加在下面。

例如:「這遍文章題目叫舐犢情深,作者是林良先生。」(五下國語第十冊第十四課《媽媽哭了》)

十四、音界號(.)

        外國人的姓名取其音翻譯成中文,就用音界號。

例如:「麥可.傑克森」、「惠尼.休斯頓」。

        小朋友寫文章時,一定要了解如何正確的使用標點符號。這樣你的文句才能表達得更清晰、更有感情。

〈86.4.23.兒童日報〉

[第一輯][第二輯][第三輯][第四輯][第八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