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個案研究運用的範圍相當廣泛,可簡界定為:在某種情況下,有關於個人或特定事物的一種報告。這種報告是指經由主觀的對個人行為或情境的描述、解釋或評判,而非對問題的直接反應,應用在心理學和輔導上,主要是針對個人在某種情境下的特殊事件,根據所收集的相關資料,以從事系統的分析、解釋與推理的歷程。
身為一個老師,快樂的教學生活是我們所期待的,「我每天精神奕奕地來到學校,卻精疲力竭的回到家裡」相信是很多老師所曾有過的經驗。所以教師需具備足夠的輔導知能與技術,以處理學生的問題行為,尤其是個案研究在學校輔導工作上是很重要的一環。輔導的對象雖是全體學生,但是對於某些適應欠佳或學習困擾的學生,必須給予特定的處理,針對其所發生的行為或事件,利用客觀及科學化的方式收集有效的個人資料,再據此作為診斷及推理的依據,藉以提供正確的輔導策略,助其解決問題,以達到最佳適應。
二、個案研究的目的
個案研究的目的可簡單歸納為四個:
(一)解決問題:
個案研究問題可以幫助個人或事件獲得問題解決的途徑。例如,在學校中,教師或輔導員可以透過個案研究歷程,了解學生的行為或人格問題,促進學生的自我瞭解,以提供適當的輔導策略,藉以幫助學生解決個人問題或個人人格問題。
(二)促進了解:
從個案研究過程,透過各種方法收集有關個人或某些案例的有效資料;藉以清楚了解個人行為及事件發生的導因,有助於輔導員或其他從事個案研究者了解相關的資料,以促進問題的解決。
(三)提供假設的來源:
經由個案研究的相關資料,藉以提供建立各種假設,作為驗證及推理問題之來源。
(四)提供具體的實例:
從個案研究的歷程,可以獲得許多處理個案的方法及原理原則,以及解釋及分析個案的典型行為,促使研究理論與實際應用之配合。
三、個案研究的對象
兒童偶而一次犯錯,我們不必即以個案來處理,但假如連續發生數次或經常性的,即應以個案來研究,以便協助他澄清自己,改變行為。
學生的問題行為約有下列幾種:
(一)擾亂教室常規:
東張西望、上課愛講話、擅離座位、作業常遲交…。
(二)偏差行為:
1、外向性行為:逃家、逃學、打架、說謊、偷竊、破壞、粗語辱罵、恐嚇、勒索…。
2、內向性行為:畏縮、害羞、過分依賴、緊張、嫉妒、自殺行為…。
3、偏差習慣:出怪聲、吸食藥品、咬指甲、吸吮拇指…。
4、焦慮症候:由過度焦慮引發而來,如坐立不安、發抖、表情緊張、嘔吐、歇斯底里、頭痛、強
迫性行為等。
(三)人際關係不佳:
不守秩序、搗蛋、常欺負同學、無理取鬧、自私自利、愛出風頭、隨便拿人家的東西…。
(四)學習適應問題:
成績低落、缺乏學習動機、不寫功課…。
四、輔導策略:
(一)教師在課堂上常用的管教方式有:
1、打 2、責罵 3、規勸、警告
4、忽視、不理會 5、瞪眼 6、罰站
7、不准下課 8、榮譽
卡、加減分、代幣制
(二)個案研究中常用的輔導策略則有:
1、積極增強:口頭或增強物的獎勵…。
2、負增強:不准下課或上體育課…。
3、行為改變技術: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頻率。
4、價值澄清法:澄清自己、改變行為。
5、角色扮演:由角色的揣摩去體驗自己或他人的感受。
6、補救教學(導生制度、學習夥伴):針對低成就及學習障礙的學生。
7、個別及團體諮商:在小學層次上應屬於個別晤談及團體討論。
8、小團體輔導:經由團體活動中去察覺自己。
9、沙箱、偶劇、音樂、美術…等治療。
五、個案研究記錄的撰寫
個案研究記錄的格式不一,如索引法、排順序法、檔案另類法、連結法、敘述法等。以下僅就學校中傳統式的個案研究報告格式,介紹如下:
(一)基本資料:姓名、性別、年齡、班級。
(二)個案來源:自己尋求、他人轉介或其他關係。
(三)背景資料:父母及家人年齡、教育程度、職業等。
(1)家庭狀況:家族表、家庭氣氛、家庭經濟、管教方式、居住環境…
(家族表)
(2)生長史:
1、身心發展情形:健康、智能、個性、嗜好…。
2、學校生活:包括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成就、人際關係…。
3、社會生活:校外生活、與朋友交往關係…。
4、各項測驗與調查結果、智力測驗、人格測驗、成就測驗、問卷調查…。
(四)主要問題敘述:具體描述案主的偏差行為。
(五)分析與診斷:分析所搜集的資料、針對主要問題做診斷。
(六)輔導策略:研擬有效的輔導策略。
(七)輔導過程:將每次輔導經過完整記錄下來。
(八)輔導結果:輔導告一段落後,將輔導結果做一整理。
(九)追蹤與檢討:檢討輔導過程中的每一步驟或特別的事件,如追蹤其後續情形。
六、給老師的幾點建議:
1、對於個案資料務必保密,更不可在辦公室公開談論。
2、並不是每一個個案都會輔導成功,有些個案必須長期輔導,如遇升級、轉學或畢業,宜審慎
研究銜接輔導及資料轉移的問題。
3、輔導中遇到困難,針對個案需要,可尋求校內外的協助,甚至轉介給其他老師或機構。
4、輔導個案宜注意教師本身的能力與分際,對於案主家庭中的糾紛,不宜介入。
5、專業知能及輔導新知的進修相當重要,應多參閱相關的書籍或期刊。
6、如對案主行為有醫學上的疑慮,宜建議家長帶至醫院做檢查或鑑定,是否有生理上的疾病或
障礙。
結語
要輔導一個學生使其轉變,絕非一夜之間的事,那是要付出極大的心血和愛心的,也往往無法預估其成效,因此個案研究應充份運用人力,多爭取校內外其他老師或機構的支援,成立一個輔導小組,集思廣義,研擬適當的輔導策略,輔導成效方能事半功倍。
[第一輯][第二輯][第三輯][第四輯][第八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