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六月出版
篇名 | 作者 |
如何製作教室佈置 | 陳惠娟 |
我的音樂課……之經驗分享 | 簡淑婉 |
魔術在國小教育上的運用 | 陳中陵 |
體能、文通棍、上體育課、四段式教學 | 鄭麗美 |
我的音樂課……之經驗分享 | 簡淑婉 | |||||||||||||
音樂對每個人而言,就像空氣一樣地再自然、隨意不過了。但想上一堂讓學生盡興的音樂課,教師的課前準備和經驗整合則是一大關鍵。茲以自身初淺的經驗,分成三大部分來陳述我所採行的上課方式: 一、譜號的認識與變身 就初步入音樂殿堂的小朋友們,要引發他們對音樂的注意是件很重要的工作,所以利用他們對所熟悉的事物來加以引導、聯想,是種蠻不錯的方法。譬如:大家都知道高音譜記號是:
以前大家的學習方式是死背,或者是看久了,自然而然就認識它了。可是,對於滿臉疑惑的小孩,我們可用卡通化的方式來告訴他們:「它是媽媽鳥記號哦!」小朋友就會問為什麼?這時老師可在黑板上畫出:
通常他們看到這個圖案時,台下會笑成一堆,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老師們就可利用此機會,事先印好高音譜記號,請他們用自己的想像力來幫高音譜號變身。待收回後,將會發現:他們實在好棒!相當有創意!有人畫出了小叮噹、蝴蝶,更有人畫出了媽媽鳥的肚子裡還有一隻小小烏,各種圖案琳琅滿目,令教師頗具成就感。﹙例圖一、圖二﹚。但需注意的是:不要讓學生把譜號畫歪倒了﹙他們可能畫出一艘船或一部四驅車﹚。同理,低音譜記號也可用此方法。
二、節奏的訓練與引用 音符的代表意義對於未私下學音樂的小朋友而言,它們實在不具有任何意義。每當在上節奏訓練時,總有股挫敗感。一來是因為他們不熟悉音符所代表的拍數;二者則是課本上所顯現的節奏練習不太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怎麼辦呢?其實,越與他們生活常接觸的東西,就越能做為應用的教材。所以我就先以「愛的鼓勵」來做實驗。首先,我在黑板上呈現:
之後,問他們這是什麼節奏?台下學生就會拍打成一片,最後,總會有人發現:原來它就是:
逐漸發現:教師若能多注意坊間流行的音樂走向且加以運用,就越能帶動學主的學習,以達到教師所預定的進虔。例如:現在所流行的卡通影片或常聽到的歌曲,都可拿來做為訓練的內容。﹙如:例圖﹚千萬不要讓孩子們視節奏、音符為畏途,而抹殺他們喜愛音樂的熱誠。
三、音樂欣賞 音樂課上的欣賞部份大多是世界名典或中國樂器介紹與器樂欣賞。在學生無正規且專業化之訓練下,要他們乖乖的坐在椅子上欣賞的,實在是屈指可數。為了順應大多數學生活潑的個性,我大量引用電視廣告或電影配樂來上此單元。譬如:先播放孟德爾頌的「結婚進行曲」,音樂一出現,台下學生會引起一陣騷動,甚而一起哼著旋律。這時,就可問他們:「你在那裡聽過這個音樂?」他們就會很努力的回想,大多數的答案是:「不知道耶!反正就是常常會聽到。」或是說:「有人結婚的時候,會放這首曲子。」此時,我會跟他們說:「電視廣告裡有個貼鼻頭粉刺的……」,話未說完,學生們又東一句西一句的陳述廣告內容的情節。其實,廣告是啥並不重要,要緊的是他們已接受這個開始,也認同這種教學模式,我們就可趁勝追擊的引導他們去認識這個音樂家,講述曲子的意境,繼而讓他們平心靜氣的欣賞這個音樂。若有可能,緊接著再播放華格納的「結婚進行曲」,再讓學生做一比較,相信學生會更加投入,印象也更深刻。當然,在引導學生時,問法不要一成不變,盡可能地以同理心的方式配合趣味性、思考性的題目來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意願與師生之互動。學生情緒高昂,相對的,老師上起課來也越帶勁。我們不鼓勵學生多看電視,但難保他們在家不看電視。利用此方法,一來可掌握學生了解、關心什麼?二者也可達到音樂教學的目的,何樂而不為? 綜合言之,要上一堂成功的音樂課,確實頗費心思;再加上每個班級的特質不盡相同,教師所呈現的教學法在各班的回應一定會有所落差。即使如此,我仍堅持的是:音樂課就是要讓學生課前喜樂,課中享樂,課後快樂!
|
魔術在國小教育上的運用 | 陳中陵 | |
壹、前言 相信每個人一定多多少少,都曾經看過魔術表演。而魔術的種類真是琳瑯滿目、不勝枚舉。大到大衛•考博菲所表演的消失的自由女神,小至隨手可變的硬幣魔術,真是應有盡有。 【魔術不好學?】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變魔術這玩意兒,是靈巧聰明的人才會玩的!﹂其實這樣說是不對的。以筆者為例,我們班上的學生,每一個人都會變﹁漂浮的原子筆﹂,多麼不可思議吧!所以只要肯去學習,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一位優秀的魔術師。 【關於魔術】 魔術到底是怎麼愛的?我想,這一定是每一個人好奇的地方。其實說穿了,魔術通常利用一些障眼法、聲東擊西方式,或者經過特殊設計的道具,再配合魔術師純熟又快速的表演動作,使得魔術成為一種不可思議的現象。 貳、運用範圍 【教學】 1.數學科─分數 魔術現象:一張完整發票撕成四等分,折一折之後又恢復成原狀。 教學運用:一張發票撕了一半,代表二分之一;再把這兩張重疊撕開,成為四等分,每一小張代表四分之一;四張四分之一的發票相加,結果等於一﹙一張完整發票﹚。 2.數學科─乘法 魔術現象:一顆球放在學生手掌中並握住,打開手掌後出現兩顆球;再握住兩顆球,打開手掌後出現四顆球。 教學運用:可以運用在九九乘法表中。 3.數學科─形狀 魔術現象:一張正方形黑色書面紙,正反兩面都沒有東西附著,捲成圓錐狀之後,居然從裡面拖出一把剪刀。 教學運用:原本是正方形,捲成圓錐形,壓平之後變鳶形,再用剪刀剪成﹙等腰﹚三角形,攤開之後變成梯形及五角形。 4.國語科─春天 魔術現象:雙手穿上手套,待手套脫下後,手套瞬間變成一朵大花球。教學運用:寒冷的冬天需要手套保暖,到春天來臨時,手套也不需要了,且到處白花盛開。 5.社會科─認識故鄉﹙鄉土教學﹚ 魔術現象:表演者手中拿著一包土,並請一位學生上台握拳,結果學生打開手掌心,居然有同顏色的泥土印。 教學運用:認同自己的家鄉,家鄉必以你為榮。 6.音樂科─魔術表演的背景音樂 魔術現象:魔術若只是純脆表演會過於單調,所以需要音樂配合。 教學運用:不同的魔術需要不同的音樂,有快板有慢板,有抒情有搖滾。教師可從中介紹不同的音樂類型。 7.美勞科─神奇的帽子 魔術現象:一只平常的紙帽,居然可以變化出十種造型。 教學運用:運用最平常的報紙,教學生摺出變化多端的帽子。 8.自然科─磁鐵 魔術現象:一個磁鐵居然可以把厚紙板吸起來,原來紙板底下另有一個磁鐵;但把下方磁鐵拿走後,上方磁鐵居然還可以把厚紙板吸起來。 教學運用:用以介紹磁鐵及雙面膠的原理。 9.體育科─小肌肉活動 魔術現象:表演魔術需要靈巧的雙手,因此小肌肉訓練不可或缺。 教學運用:平常體育課多大肌肉活動,偶爾來些小肌肉的手指遊戲,也是滿有趣的。 10.健康教育科─血液 魔術現象:三條不等長的繩子,輕輕一拉,居然變成三條等長。 教學運用:短繩子代表血小板,中繩子代表紅血球,長繩子代表白血球,雖然這三種血球在人體內佔的份量不一樣,但是其各司的功能卻是相同重要。 11.生活倫理科─知錯能改 魔術現象:將繩子打個結,把結用力一拔,結居然從繩上拔下來。 教學運用:結代表人的污點,但人若願意改錯,污點將隨之而去。 【輔導】 在上學期初時,輔導室邀請我加入認輔教師的行列,我欣然答應了。在認輔教師的工作,就是多關心被認輔學生,所以為了建立彼此之間的關係,我每週都會找一天表演魔術給該生看,並教他變些小魔術,順便在言談之間詢問該生學校及家庭狀況。 一學期下來,發現他對魔術很感興趣,並且願意和我分享一些我未詢問他的事情。也許在實際的學業及家庭生活上,我並沒有幫上什麼樣的忙,但對於這位學生而言,我至少也陪過他走過一段短暫的娛樂時間,讓他還喜歡來學校上學。 【社團】 因著熱愛魔術,便在自己年級的社團時間,組了一個「魔術社」,不但不會不知道社團時間要教什麼,還可以把自己的專長交給學生,讓學生從小就有機會,可以接觸到這種神秘又有趣的娛樂。 而且在一週六天的教學日子中,我最喜歡的課就是「社團時間」,只要一碰上魔術,我就會渾然忘我、樂此不疲。 【訓導】 曾經聽秀山國小的訓育組長李正隆老師說,有一次有位學生偷竊,他就用魔術對學生測謊。他說:「現在我手中有兩顆球,一顆給你,一顆給我,如果你說謊,我手中的球就會跑到你的手中。」當然事情早已知道該生偷竊,所以用此魔術讓該生知道,老師知道他有偷竊。想不到吧,魔術居然還有測謊的功能! 將魔術運用在國小教育中,林林總總、不勝枚舉,相信你一定也沒有發現過,魔術居然還有這麼多的功效。 參、結論 學習任何事物總是漫長無止盡的,學習魔術也是一樣,尤其對於一位熱愛魔術的愛好者而言,總是有無限制的渴望,想要學習不同的魔術;甚至有朝一日,也能夠和職業魔術師一樣,在舞台上獲得掌聲,以及擁有職業魔術師般靈巧的身手。 而教師何其有幸,每天生活的環境就是一個小舞台,班上的學生就是最好的觀眾,而且班上學生年齡還小,較不易看出魔術的破綻,也因此更容易獲得學生的崇拜。當然啦!時常加以不斷的演練身手,才是獲得學生掌聲的不二法門。
|
體能、文通棍、上體育課、四段式教學 | 鄭麗美 | ||
一、前言 適度的運動是確保身體使其充分發揮效能的最佳途徑。現代社會結構急速變化,物質文明日益發達,前人類賴以生存的各種身體活動漸被淘汰。再加上城市空間缺乏,電視、電影、KTV…等靜態式活動取代原始人類活動,營養過剩……,等多種原因已導致成年人罹患各種病症,怎能期望正值發育時期的兒童,有正常的身體狀況。近視兒童、電視兒童、肥胖兒童……日益增加,怎不令人杞人憂天國家未來? 中小學是奠定基本體能的最好時期。「體能」一詞由英語physical fitness翻譯而來,它不光只包含一個人的體力或體能,其意應指整個身體器官在最有效的運作下,活力充沛的從事日常生活以及從容應付意外的能力。 二、體能的分類 美國健康體育休閒舞蹈協會(AAHPERD)在西元一九八O年把體能分為兩類: (一)為健康方面的體能(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計有 1.肌力:如手去提東西。 2.肌耐力:如健行、大步走路、慢跑。﹙需維持較長時間﹚ 3.心血管功能:指有氧性運動。 4.柔軟度:即伸展各關節角度。 5.皮下脂肪:愈多表示愈肥胖。 這五頂和健康有關,它的特點不能儲存,需每天去做。 (二)為連動能力方面的體能(perfermance-ralated physical fitness),或稱為技術方面的體能,它包含: 1.敏捷性。 2.協調性。 3.反應時間。 4.乎衡感。 5.瞬發力。 這五項和遺傳有關,勿強求,只要肯去練習便可學到。 在體適能有深入研究的Corlain,再強調務必要求學生能做到: ㄅ、和自己比,勿和別人比。 ㄆ、讓學童自己評量自己。(但要告訴他(她)方法) ㄇ、使能享受各種活動的樂趣。 三、四段式體育教學 四段式體育教學強調體適能的發展,未來它將會取代傳統體育課。此種教學分成四段,是哪四段? (一)準備活動:分為 1.準備活動。 2.體適能發展活動。 (二)主要活動:﹙即3.發展活動,上課的主要內容﹚。 (三)結束活動:﹙即4.結束或整理或遊戲比賽活動﹚。 亦即分成 1.引導性活動。 2.體適能活動。 3.課程教學活動。 4.結束遊戲或比賽活動。 課前準備物品:哨子、鈴鼓、錄音機、錄音帶﹙挑選節奏較明顯的曲子或時下流行帶亦可﹚,分站站標,各分站需用之物,如跳繩、毽子、呼啦圈,裝滿水之寶特瓶,椅子,交通棍﹙約100公分左右實心之木棍﹚。 當所需物品備妥後便可上課。 (一)準備活動 1.引導性活動 (1)規定學生聽到哨音﹙或鈴鼓﹚,雙手放在膝蓋上,面向老師聽講。 (2)引導學生圍成圓圈,由慢走圍圈→慢跑做動作﹙此時有一學生負責放音樂,跟著音樂而擺動。頭一次教師先示範,後可由學生自創並輪流帶頭示範,餘則跟帶頭做即可。此時教師可自行控制音樂,便每位學生均參與﹚。
2.體適發展活動 (1)講解各站的活動內容及示範。 (2)規定各站轉換的訊號,﹙如音樂停時﹚並要求輪轉時所便用的器材﹙不一定是體育器材,周遭之物品均可利用﹚的數量加以調整,儘量以遊戲來分組,如教師說「今天我很好」,五個字便五個人成一組。 (3)分站活動﹙各站如圖示﹚ 第一站﹙ㄅ﹚拋球轉身接球。﹙時間感、協調性﹚ 第二站﹙ㄆ﹚跳上穿下,二人一組。﹙敏捷性﹚ 第三站﹙ㄇ﹚呼拉圈遊戲。﹙柔軟性、協調性﹚:可利用身體各部位搖呼拉圈,或將它拋上再接住……等玩法皆可。 第四站 (ㄈ)伏地挺身。(肌力、肌耐力) 第五站﹙力﹚曲折跑或折返跑。﹙速虔、敏捷性﹚:可利用富際環境加以調整。 第六站﹙ㄊ﹚站立左右連續旋轉跑﹙瞬發力、平衡性﹚:向左跳轉一圈,再向右跳轉一圈,連續做不求其速度但不可停下來。 (4)若音樂停時要輪轉,速度要快,器材要放置妥當,各站位置以圓形方式排,讓學生順、逆時鐘方向均可,時間約8分左右,每站約做五十秒。依實際教學經驗得知,到此上課約15分鐘,約一半以上的學生已顯出體力不佳。教師最好能在隊伍中央,並隨時口頭鼓勵、糾正或一起參與各組中,將可增加教學之樂趣。 (二)主要活動 1.以實心木棍﹙長約100公分﹚,即學校中的交通棍(或糾察棍),利用身體各部位做平衡動作,雙腳移動要迅速。 動作順序: (1)單人 ㄅ、以手心向上,手心同下,三根手指頭、二根手指頭、一根手指頭。 ㄆ、以腳背、額頭、鼻子。 (2)兩人以上﹙全班要一致方向,順或逆時鐘方向﹚ ㄅ、兩人一組:同時放手,快速抓對方的棍子。開始先近距離,再逐漸拉長距離。 ㄆ、三人一組,方法同上。 ㄇ、四人一組,方法同上。 ㄈ、五人、六人、七人……等視學生可做好程度時間之允許。 剛開始的二人組時,會有少數頑皮的學生總是出軌行為,教師隨時可吹哨子,學生一聽哨音要放下手中之物,﹙要使其迅速但輕放﹚雙手並放在膝上,面向教師。此時教師立即提出表現好的、壞的行為,並使學主深知老師喜歡怎樣的學生或行為。若一吹哨音時,學生不能立即放下手中之物,表管理不佳要加強。 ㄉ、跳竹桿舞:利用四人組做完時,便可跳竹桿舞。 (三)結束活動 1.遊戲:拍背 全班分成甲乙兩組,相距約10公尺,面對面,音樂響起,兩組往中間靠,音樂聲停立即拍對方的背,被拍到的就是敗方。 2.遊戲結束後,使學生迅速恢復原來的集合隊形,並予積極鼓勵或以某種方式,如跳起來把教師高舉的手,一個接一個,就自行下課。效果均相當好玩。 四、結論 四段式教學,課前準備十分麻煩,但熟悉環境及善加利用各項器材,會讓學生玩得很高興,他們期待下次能再上你的課。過程中不必要求學生細部動作,隨時給予鼓勵。 (口頭或輕拍其肩會更佳) 學生會期待下次的體育課,不外乎四段式教學,它是多理性、自創性,全部參與、娛樂性的活動。更重要的是絕無冷場,沒有明星更沒有觀眾,當下的每一個都是主角,使每個學生都在動。將往昔不列入的課程項目﹙如飛盤、小沙包、交通棍、呼啦圈……﹚,統統可列入,使水平、垂直課程均能平衡。兩者能平衡,那麼體能必可得到正面積極的提昇而且也變得有趣多了! 參考書目 1.運動的適應性 作者:橫堀榮、 田芳男 譯者:陳金樹 2.運動訓練理論與方法 編著:張博夫 3.臺灣中小學生體能訓練手冊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主編
|